助力冬奥,首都城市复兴地标的未来
北京新首钢园区长安街西延线两侧城市设计

2022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北京又为世界呈现了一届无以伦比的奥运盛典。作为“新时代首都复兴新地标”的首钢园,承载着服务冬奥与转型升级为京西都市活力新地标的双重职责。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吴晨工作室与Farrells合作,在2018年共同完成了园区中长安街西延线两侧城市设计工作,这次城市设计,总体规划面积约3.2平方公里,以长安街为界限划分为“北区”和“南区”。长安街以北的人才社区与创新织补工场毗邻冬季奥林匹克公园,与场地内现已开通的冬奥支线一体化同步设计与建设。

 

多产业融合的绿色生态园区
园区改造前
新首钢国际人才社区(核心区)施工现场

重塑京西 —— 从钢铁中心到城市活力源

长安街在空间与时间上连接起北京重要的城市公共领域与标志建筑,我们亦将城市规划与建筑的经验及对北京城市特质的理解,融入到长安街沿线的作品中。

项目区位图

作为京西长安街延长线的门户性节点,首钢园曾是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北京钢铁生产中心,以2022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开启的产业转型与升级,正在为园区注入多业态,为京西构建一个新的城市活力源

园区改造规划
园区改造规划

本次城市设计旨在创造性地保留并发扬首钢工业遗存的内在空间特质,使场地的工业特征与新功能互相为彼此注入活力,培育出有强烈场所归属感的新首钢名片。业主的愿景亦是以“新旧织补”的原则植入工作、居住、零售和休闲等多元功能,在转型的同时,体现首钢园特有的工业风貌。

新旧织补的规划策略

通过采用“场所创造” (placemaking)的设计方法,我们为首钢园区的适应性活化提供了导向清晰且具有弹性的城市解决方案,并落实于城市公共领域与建筑开发的具体形态。首钢园正在成为北京最重大的城市更新区域之一,增值周边街区的商业价值,同时为城市增加文化价值,并为中国工业区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树立先例。

园区改造规划

一条轴线,三个TOD核心区

规划范围内的新建地铁线与三个地铁站点,将园区与城市高效相连,是激发片区活化的另一重要机遇。为将历史悠久的首钢记忆与新站点带来的密度和活力相融合,通过一条主轴线最大程度展示多元化的工业风貌,并将三个地铁站点与南北区连接。

以地铁站为核心的三大核心区

我们最为重视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有机的步行体验、一系列标志性的公共场所与建筑亮点,将自然地从这条大道与三个TOD核心区向外生长,成为完整的并且仅属于新首钢的城市体验。

以首钢大道为主轴展示工业风貌

TOD设计概念(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确保高密度的商业及公共化程度高的办公、文化、会议等多元业态集中分布于地铁站点周边适当的步行距离内。地上地下开发实行一体化设计与建设,TOD核心区通过地面与地下的多层步行网络与地铁站点便捷连通,并向周边地块辐射。按照规划构想,沿主轴线最大程度展现历史建筑风貌,高层建筑退后,在开发强度与工业风貌展现中取得平衡。主要的车辆交通随退后的塔楼避开主轴线,使主轴线有机会提供高品质的步行体验。

TOD核心区地上地下一体化高密度开发

 

地铁站点与其上的标志塔楼一体开发

八个特色街区

首钢园百年历史的扩充和加建形成工业建筑的多样性,我们为城市公共领域建立的秩序是以厂区内现有的空间特征为起点,尊重并保留一系列重要开放空间,如烧结院落、天车巷、八库里、水岸等,以它们的空间尺度、重要标志物、材料为原点,将其与公寓办公混合区、文化和创意科技产业总部、金融服务等业态有机组合,形成八个特色街区。

 

八个特色街区

在八个特色街区空间特征的指引下,对现存工业建筑应用不同层级的保护、改造与扩建方式。园区内高层建筑数量有限,因此设计保留部分烟囱、工厂屋顶、特殊立面与机械设备,展示于公共开放空间,延续首钢厂区天际线、钢铁工艺的记忆。在TOD核心区有选择地植入标志性塔楼,既是对长安街等重要城市界面的完善,也使人们漫游在一系列连续步行街与广场时,建立起新首钢独特的新旧建筑对话模式的识别度。

新旧对话

结语

北京新首钢园区长安街西延线两侧城市设计,承载首都城市复兴、服务冬奥与园区升级的多重愿景。城市设计在保留首钢老工业区城市风貌的同时,结合TOD设计理念,将业主“新旧织补”的发展定位落实为高效、务实的规划导引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具体形态,并以工业遗存的场所特征为出发点获得新旧建筑间的平衡,助力百年首钢园区从钢铁生产基地转变为面向未来、可持续产生活力的都市新生地标。